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财经Finance › 正文

景区涨价疯狂跟风,旅游业改革乃当务之急

Nathaniel 发布于 2012-05-02 10:22 阅读次 

“天呐!怎么都涨价了,这怎么玩得起哟?”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好出游的时节。辛苦奔波了一年的咱老百姓也正好趁着这一大好春光到户外踏踏青,放松放松心情,但是今年的出游却让大家伙不那么痛快。为什么呢?因为各地旅游市场进入一年中的旺季,但在物价及人力成本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不少景区也进行了新一轮的票价调整,国内5A级景区集体跨入“百元时代”,众多旅游消费者不由感叹:秀美河山已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五月春光正好时,景区门票纷纷涨价

近日,国内各景区门票纷纷提价的消息,引起社会各方热议。

以山东为例,自4月1日开始,该省各主要景点价格纷纷上涨。据了解,山东省目前共有6家5A级景区,在经过今年的涨价大潮后,全部跨入“百元时代”,如泰山景区门票由130元调整为162.5元。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在几经调整后,票价从4月1日起由100元升至160元。

此外,湖南武陵源区将门票价格上涨至245元;四川九寨沟黄龙景区正在申请景区门票涨价,目前手续正在办理中;黄山、九华山等景区近期也准备上调门票价格,调整后,这些景点的门票价格更是远高于200元。

不仅如此,国内多家4A级景区的门票价格亦在酝酿提价,有的已在4月1日实施新价格,其中不少逼近百元,如云南梅里雪山景区从4月1日起实行套票制,价格为228元。

某门户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的网友高达89.2%,大家纷纷抱怨中国景区门票“太贵了”。而除了门票价高企,一些景点内的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相关服务却差强人意,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记者在一家旅游网站的论坛上看到,一些网友表示,国内许多景区已经成了“看不起的风景”,如网民“2012”称,现在不花钱就能去的好地方真是越来越少了,景区门票价格飞涨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些名山大川门票动辄数百元,很多景区存在攀比心理,跟风而涨。若景区一味涨价,会有失去市场的风险。更有网民指出,景区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若将景区门票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如果超出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就会损伤民众旅游的积极性,损害大众的旅游权益。目前,国外许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明显高于这一比例。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从国内游客的情况来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占游客花费最大,分别达到21.92%、20.92%。换句话说,游客每花费100元,就有21.92元是门票开销。对此,中国旅游研究员院长戴斌把国内一些主要景区过去6年里调整的幅度加以比较:九寨沟旺季价格从145元调到220元、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莫高窟从80元调到160元、井冈山从100元调到156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戴斌指出,在过去两轮调价周期中,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上调了65.42%,当然这既有通胀的压力,也有一定的景区投入的原因,虽然上涨有一定合理成份,但总体上已经偏离了公益属性,从现在的迹象来看,新一轮调价的高潮正在到来。

景区扎堆涨价为哪般,多重原因乃幕后黑手

对于景点门票涨价,虽然社会各界几乎是一致的反对、质疑之声,却丝毫没有影响各地比赛似的景区涨价浪潮。

国内许多景区对于涨价的解释为: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的管理成本也在增长。提高门票价格是为了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果价格不涨,则很难维持运营,并且遗产保护、环境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都需要投入。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景区运营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管理制度的相对缺失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专家表示,“你涨我也涨”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旅游门票收入的依赖,也是景区频频涨价的重要原因。他认为,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部门所有制是造成门票价格上涨的首要原因。“景区的运营与建设部门、文物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等都有联系,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都是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势必导致他们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提高门票价格。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地方政府将门票收入作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形成门票上涨的情况。”

此外,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现在多数地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而不是"大旅游经济"。”一位旅游策划人表示,“可以算一下,一张门票才多少钱?而一名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又要花多少钱?景区应该追求的是游客游览后的产业链这样一种综合的经济效益。比如,杭州西湖和周村古商城这样的"大旅游经济",减少甚至免收门票,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消费,拉动了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

的确,早在2003年,杭州就提出“免费西湖”的理念,对环湖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至2005年末,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7家事业单位管理养护的80多个景点中,已有62个实行免费开放。杭州市审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并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达上百亿元。

“涨价潮”怪现象不可轻视,旅游产业改革乃当务之急

景区门票价格的脱缰之势,表明现有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衡量,还是从人民群众对旅游事业的要求着眼,实行深入改革都势在必行。

有评论指出,我国不少景区的门票价格已经逼近了某种极限。这个极限,一方面是指人们对景区门票价格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超过这个预期,即使不会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抑制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也预支了旅游发展的未来收益,削弱了风景名胜本来具备的公益属性和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让国内旅游业忽略了深度开发和产业结构内生化进程,让旅游产业始终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有可能导致国内旅游业丧失竞争力。

由此,很多网民提出,在旅游景点涨价问题上,只批评景点本身是不对的,因为旅游景点实行政府指导价,涨价不仅要经过批准,还需要有规定的程序。而景区创收应该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不能仅靠门票维持各种费用,国家也可以对景区实行分层管理,在放开部分景点经营的同时,补贴部分等级较高的公共资源型景区,从而使人们的基本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也有学者认为,从定价机制看,大多数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而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因而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景区门票涨价的惟一制衡机制,是国家发改委在敏感和必要时期的宏观调控。比如,发改委多次对景区门票涨价发出黄牌,但这种暂时的喊停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票价,从长期看却可能导致门票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门票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到了较急迫的时候。

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很重要。抑制门票价格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部门所有制的现状,让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有经验的专业机构负责经营。要让门票价格归于合理,还需要在定价制度上进行完善。他提倡对风景文物“护用并举”,避免“立法一刀切”,并推荐实行“分层收费”,即只对经营性的旅游产品收费,公共性的旅游产品则对游客免费开放。

此外,除了抑制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业内人士指出,要提高收益,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还需要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真正实现“旅游经济”。只有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由此,我们建议,地方政府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类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将景区周边依赖农业的地区转为“1+3”产业,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使当地百姓增收。

何况,政府明明发布的是“限价令”,却被扭曲为三年必提价的“涨价令”,涨价冲动刺激出的“智慧”也许超出了发改委的想象。不由得让人感叹:各大景区的这份聪明才智如果用在管理创新上,那该有多好。

门票价格一涨再涨的大多是自然景区,因为只有自然风光才具有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自然景区是公众的共同财富,一些当地政府部门只是接受委托负责管理和服务,并不意味天然地拥有产权。而各大景区联手涨价,表明拿公产当私产已成事实;同时,联手涨价更表明了占山为王式的垄断性傲慢。在自然资源被割据的前提下,即便是召开听证会,也不过是走过场。

“天呐!怎么都涨价了,这怎么玩得起哟?”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好出游的时节。辛苦奔波了一年的咱老百姓也正好趁着这一大好春光到户外踏踏青,放松放松心情,但是今年的出游却让大家伙不那么痛快。为什么呢?因为各地旅游市场进入一年中的旺季,但在物价及人力成本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不少景区也进行了新一轮的票价调整,国内5A级景区集体跨入“百元时代”,众多旅游消费者不由感叹:秀美河山已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五月春光正好时,景区门票纷纷涨价

近日,国内各景区门票纷纷提价的消息,引起社会各方热议。

以山东为例,自4月1日开始,该省各主要景点价格纷纷上涨。据了解,山东省目前共有6家5A级景区,在经过今年的涨价大潮后,全部跨入“百元时代”,如泰山景区门票由130元调整为162.5元。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在几经调整后,票价从4月1日起由100元升至160元。

此外,湖南武陵源区将门票价格上涨至245元;四川九寨沟黄龙景区正在申请景区门票涨价,目前手续正在办理中;黄山、九华山等景区近期也准备上调门票价格,调整后,这些景点的门票价格更是远高于200元。

不仅如此,国内多家4A级景区的门票价格亦在酝酿提价,有的已在4月1日实施新价格,其中不少逼近百元,如云南梅里雪山景区从4月1日起实行套票制,价格为228元。

某门户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的网友高达89.2%,大家纷纷抱怨中国景区门票“太贵了”。而除了门票价高企,一些景点内的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相关服务却差强人意,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记者在一家旅游网站的论坛上看到,一些网友表示,国内许多景区已经成了“看不起的风景”,如网民“2012”称,现在不花钱就能去的好地方真是越来越少了,景区门票价格飞涨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些名山大川门票动辄数百元,很多景区存在攀比心理,跟风而涨。若景区一味涨价,会有失去市场的风险。更有网民指出,景区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若将景区门票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如果超出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就会损伤民众旅游的积极性,损害大众的旅游权益。目前,国外许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明显高于这一比例。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从国内游客的情况来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占游客花费最大,分别达到21.92%、20.92%。换句话说,游客每花费100元,就有21.92元是门票开销。对此,中国旅游研究员院长戴斌把国内一些主要景区过去6年里调整的幅度加以比较:九寨沟旺季价格从145元调到220元、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莫高窟从80元调到160元、井冈山从100元调到156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戴斌指出,在过去两轮调价周期中,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上调了65.42%,当然这既有通胀的压力,也有一定的景区投入的原因,虽然上涨有一定合理成份,但总体上已经偏离了公益属性,从现在的迹象来看,新一轮调价的高潮正在到来。

景区扎堆涨价为哪般,多重原因乃幕后黑手

对于景点门票涨价,虽然社会各界几乎是一致的反对、质疑之声,却丝毫没有影响各地比赛似的景区涨价浪潮。

国内许多景区对于涨价的解释为: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的管理成本也在增长。提高门票价格是为了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如果价格不涨,则很难维持运营,并且遗产保护、环境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都需要投入。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景区运营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管理制度的相对缺失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专家表示,“你涨我也涨”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旅游门票收入的依赖,也是景区频频涨价的重要原因。他认为,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部门所有制是造成门票价格上涨的首要原因。“景区的运营与建设部门、文物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等都有联系,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都是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势必导致他们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提高门票价格。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地方政府将门票收入作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形成门票上涨的情况。”

此外,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现在多数地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而不是"大旅游经济"。”一位旅游策划人表示,“可以算一下,一张门票才多少钱?而一名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又要花多少钱?景区应该追求的是游客游览后的产业链这样一种综合的经济效益。比如,杭州西湖和周村古商城这样的"大旅游经济",减少甚至免收门票,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消费,拉动了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

的确,早在2003年,杭州就提出“免费西湖”的理念,对环湖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至2005年末,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7家事业单位管理养护的80多个景点中,已有62个实行免费开放。杭州市审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并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达上百亿元。

“涨价潮”怪现象不可轻视,旅游产业改革乃当务之急

景区门票价格的脱缰之势,表明现有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衡量,还是从人民群众对旅游事业的要求着眼,实行深入改革都势在必行。

有评论指出,我国不少景区的门票价格已经逼近了某种极限。这个极限,一方面是指人们对景区门票价格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超过这个预期,即使不会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抑制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也预支了旅游发展的未来收益,削弱了风景名胜本来具备的公益属性和教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让国内旅游业忽略了深度开发和产业结构内生化进程,让旅游产业始终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有可能导致国内旅游业丧失竞争力。

由此,很多网民提出,在旅游景点涨价问题上,只批评景点本身是不对的,因为旅游景点实行政府指导价,涨价不仅要经过批准,还需要有规定的程序。而景区创收应该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不能仅靠门票维持各种费用,国家也可以对景区实行分层管理,在放开部分景点经营的同时,补贴部分等级较高的公共资源型景区,从而使人们的基本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也有学者认为,从定价机制看,大多数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而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因而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景区门票涨价的惟一制衡机制,是国家发改委在敏感和必要时期的宏观调控。比如,发改委多次对景区门票涨价发出黄牌,但这种暂时的喊停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票价,从长期看却可能导致门票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门票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到了较急迫的时候。

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很重要。抑制门票价格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部门所有制的现状,让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有经验的专业机构负责经营。要让门票价格归于合理,还需要在定价制度上进行完善。他提倡对风景文物“护用并举”,避免“立法一刀切”,并推荐实行“分层收费”,即只对经营性的旅游产品收费,公共性的旅游产品则对游客免费开放。

此外,除了抑制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业内人士指出,要提高收益,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还需要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真正实现“旅游经济”。只有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由此,我们建议,地方政府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类型。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将景区周边依赖农业的地区转为“1+3”产业,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使当地百姓增收。

何况,政府明明发布的是“限价令”,却被扭曲为三年必提价的“涨价令”,涨价冲动刺激出的“智慧”也许超出了发改委的想象。不由得让人感叹:各大景区的这份聪明才智如果用在管理创新上,那该有多好。

门票价格一涨再涨的大多是自然景区,因为只有自然风光才具有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自然景区是公众的共同财富,一些当地政府部门只是接受委托负责管理和服务,并不意味天然地拥有产权。而各大景区联手涨价,表明拿公产当私产已成事实;同时,联手涨价更表明了占山为王式的垄断性傲慢。在自然资源被割据的前提下,即便是召开听证会,也不过是走过场。


关键字: 景区涨价 旅游业 物价 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