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News › 正文

深度解读香港现状 看新港首如何出招治港

Cherry 发布于 2012-04-06 09:28 阅读次 

香港新港首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于3月25日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获得689张有效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选举结果宣布后,梁振英举行记者会发表感言。他说,感激选委的信任和市民的支持,给自己在未来五年服务香港、服务市民的机会。行政长官工作非常艰巨,自己将稳中求变、迎难而上,以谦卑感恩之心,担负起这份重大责任。他表示,相信只要大家目标一致、携手共进,就可以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更繁荣、更进步、更公义的社会。

印象中的香港在政治方面都不爱搞宏大叙事,务实和理性的风格甚至使他们对政治和群体表达相对冷漠。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显然已经发生变化。香港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俗话称,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香港新特首又将如何将这三把火,点燃,烧旺呢?

香港已不是当年的香港

说起香港的未来 ,就不能不谈谈香港面临的经济困局。因为造成今日香港之现状,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首先,土地收入与房地产财政占比重过高。现今的香港政府,与物业相关的税收接近两成,比例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政府卖地和投资收益共占政府总收入的39.6%;在过去两年,政府的卖地收入更是分别超过了600亿和800亿港元,以政府年度总收入为两千多亿计算,约占三成。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土地和房地产财政既缺乏稳定性,更存在结构性问题。

其次,高地价与高财政支出恶性循环。政府大部分支出都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新移民涌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部分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增大。高地价政策给普通市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而政府又不得不倚赖卖地收入来“派糖”平息民众的怨气,这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再次,“坐靠祖国”享繁荣 经济转型进展缓慢。高昂地租和生活成本,极大削弱了香港在创意、环保、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库房连年盈余,政府不仅不再讨论经济转型问题,更多以争取到新的中央“惠港措施”为政绩,“背靠祖国”的神话也已深深植入香港社会群体意识之中。但现阶段自由行政策除了零售业受益外,并未带动其它新兴产业发展。

香港面临的真正危机

地产财阀当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的四家地产商就已经控制了香港55%的房地产市场,如今新的地产商已经极难进入这个市场。高度垄断之下,各个领域的公平竞争渐渐不复存在。政府的放任无疑助长了跨行业垄断的加剧。在这十几年香港大学所作的历次民调中,香港社会“公平”指标得到的评分,长期在各项指标评分中包尾,远远落后于自由、文明、治安、廉洁、繁荣以及法治等指标;2011年12月公布的民调显示,若要在“繁荣、廉洁、公平、自由或福利社会”中做出选择,最多港人选择的是“公平社会”,其次才是廉洁和繁荣的社会。反抗各种不公平,拿回自己应得的那份,俨然成了港人的头等目标。

政府丧失公信力。不少香港人认为,当香港社会逐渐为大地产商的跨行业垄断付出沉重代价时,港府却躲在“积极不干预”和“小政府,大市场”的旧信条后面,以一时的盈余或赤字来判断市况,逃避作为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责任,放任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恶化。除了在面对地产财阀时表现软弱与放任之外,政府为摆脱财赤而进行的公产私有化过程也助长了垄断企业的扩张,使基层市民生活更加艰难。 此次特首曾荫权就因为参加私人宴会、低价乘坐富豪的私人游艇等并未违法的“小事”而引发了轩然大波,就连他本人也连称感到意外。今天港人对贪腐问题如此敏感,固然是因为香港人对公务员的廉洁度是“零容忍”,却也不排除港人对政府官员疑虑渐深。香港公务员一向以清廉高效著称,这种不信任不仅对整个公务员体系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也增加了未来政府推行政策的阻力,更加剧了社会分裂。

香港法治遭到批评和挑战。香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香港是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基石,香港人一直也以他们的司法制度和法治水平为荣。但这一基石,近年也有松动的迹象。有人开始挑战法治,或许是香港遇到的最大挑战。这些批评和挑战单独看来似乎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却已逐渐升格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攻击,并借着民粹和排外情绪的抬头壮大声势,以动机去量度个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合法性和法律专业人员的操守,以经济效益的大小作为评判法官裁决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极度偏离法治原则的鼓吹,并将逐步侵蚀法治的各个层面。

  1  2

香港新港首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于3月25日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获得689张有效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人选。

选举结果宣布后,梁振英举行记者会发表感言。他说,感激选委的信任和市民的支持,给自己在未来五年服务香港、服务市民的机会。行政长官工作非常艰巨,自己将稳中求变、迎难而上,以谦卑感恩之心,担负起这份重大责任。他表示,相信只要大家目标一致、携手共进,就可以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更繁荣、更进步、更公义的社会。

印象中的香港在政治方面都不爱搞宏大叙事,务实和理性的风格甚至使他们对政治和群体表达相对冷漠。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显然已经发生变化。香港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俗话称,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香港新特首又将如何将这三把火,点燃,烧旺呢?

香港已不是当年的香港

说起香港的未来 ,就不能不谈谈香港面临的经济困局。因为造成今日香港之现状,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首先,土地收入与房地产财政占比重过高。现今的香港政府,与物业相关的税收接近两成,比例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政府卖地和投资收益共占政府总收入的39.6%;在过去两年,政府的卖地收入更是分别超过了600亿和800亿港元,以政府年度总收入为两千多亿计算,约占三成。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土地和房地产财政既缺乏稳定性,更存在结构性问题。

其次,高地价与高财政支出恶性循环。政府大部分支出都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新移民涌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部分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增大。高地价政策给普通市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而政府又不得不倚赖卖地收入来“派糖”平息民众的怨气,这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再次,“坐靠祖国”享繁荣 经济转型进展缓慢。高昂地租和生活成本,极大削弱了香港在创意、环保、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库房连年盈余,政府不仅不再讨论经济转型问题,更多以争取到新的中央“惠港措施”为政绩,“背靠祖国”的神话也已深深植入香港社会群体意识之中。但现阶段自由行政策除了零售业受益外,并未带动其它新兴产业发展。

香港面临的真正危机

地产财阀当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的四家地产商就已经控制了香港55%的房地产市场,如今新的地产商已经极难进入这个市场。高度垄断之下,各个领域的公平竞争渐渐不复存在。政府的放任无疑助长了跨行业垄断的加剧。在这十几年香港大学所作的历次民调中,香港社会“公平”指标得到的评分,长期在各项指标评分中包尾,远远落后于自由、文明、治安、廉洁、繁荣以及法治等指标;2011年12月公布的民调显示,若要在“繁荣、廉洁、公平、自由或福利社会”中做出选择,最多港人选择的是“公平社会”,其次才是廉洁和繁荣的社会。反抗各种不公平,拿回自己应得的那份,俨然成了港人的头等目标。

政府丧失公信力。不少香港人认为,当香港社会逐渐为大地产商的跨行业垄断付出沉重代价时,港府却躲在“积极不干预”和“小政府,大市场”的旧信条后面,以一时的盈余或赤字来判断市况,逃避作为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责任,放任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恶化。除了在面对地产财阀时表现软弱与放任之外,政府为摆脱财赤而进行的公产私有化过程也助长了垄断企业的扩张,使基层市民生活更加艰难。 此次特首曾荫权就因为参加私人宴会、低价乘坐富豪的私人游艇等并未违法的“小事”而引发了轩然大波,就连他本人也连称感到意外。今天港人对贪腐问题如此敏感,固然是因为香港人对公务员的廉洁度是“零容忍”,却也不排除港人对政府官员疑虑渐深。香港公务员一向以清廉高效著称,这种不信任不仅对整个公务员体系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也增加了未来政府推行政策的阻力,更加剧了社会分裂。

香港法治遭到批评和挑战。香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香港是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基石,香港人一直也以他们的司法制度和法治水平为荣。但这一基石,近年也有松动的迹象。有人开始挑战法治,或许是香港遇到的最大挑战。这些批评和挑战单独看来似乎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却已逐渐升格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攻击,并借着民粹和排外情绪的抬头壮大声势,以动机去量度个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合法性和法律专业人员的操守,以经济效益的大小作为评判法官裁决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极度偏离法治原则的鼓吹,并将逐步侵蚀法治的各个层面。

  1  2

关键字: 香港 梁振英 新特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