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财经Finance › 正文

“龙象之争”中国PK印度,似乎印度是更明智的选择

Danny 发布于 2013-01-07 16:33 阅读次 

“龙象之争”中国PK印度,似乎印度是更明智的选择放眼世界各大新兴市场,尽管最近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仍被广泛认为是增长最为重要和可靠的一个国家。与此同时,因受累于基础设施糟糕和政府效率极为低下等问题,印度的表现一直令人比较失望。但传奇经济学家Gary Shilling告诉我们,判印度死刑还为时过早。在其最新出版的作品中,Shilling认为印度的未来是辉煌乐观的——“从长远来看,尤其是与中国相比较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有诸多优势因素,这部分要归功于从英国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制度和传统。” 当然,他也警告说,印度在前进道路上还将面临许多挫折,并且需要加大改革,改善教育和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然而,印度有超越中国的基础实力。

1.印度没有人口增长限制政策

截至2011年,印度总人口为12.4亿,中国为13.4亿。源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印度人口将最终超过中国。

2.印度的人口结构将比中国持续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条件

两国人口的年龄分布也非常不同。印度的抚养比(即儿童和老人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而中国则相反。当然,如果新增人口获得良好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这将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

3.印度历史上有比中国更自由的市场定位

印度历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更为自由的市场定位。国有企业仅占印度GDP的14%,而中国为50%。此外,印度也有相当数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如Tata)。相反地,虽然创造了50%的GDP及雇佣了25%的劳动人口,但国有银行和其他效率低下的国企已经成为中国的负担。

4.市场比中国更开放

预计中国将在2015年使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但Gary Shilling指出,它仍是受严格控制的,若市场看好时,它可以自由兑换,但若不好时,它将保持稳定。尽管有弱点,但印度政府对卢比的干预相对较少。印度决策者亦计划开放资本流动和允许外国人员投资股票。

5.印度央行独立于政府影响之外

印度央行相对独立于政府,而中国则不然,在中国真正能做主的是政治家,而不是央行行长。在中国,利率被人为保持低位,以便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而这一原始的工具早已被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搁在一边。

6.印度的消费支出已占GDP的58%

印度消费支出占GDP的58%,中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37.7%。2011年,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6.4%,而中国为43.1%。

7.印度的出口波动较小,因为它包含大量的服务商品,而中国的出口更容易受到商品制造周期性的影响

根据2006年的数据,印度的服务业出口复杂度约为9.7,而中国约为9.5。2011年,印度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6.4%,而中国为46.78%。

8.印度的居民储蓄率较高,但国内消费并未放缓

印度的居民储蓄率虽然与中国相当,甚至还比中国略高,但印度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58%,明显高于中国。印度通过改善民生极大地拉动了内需。2012年3月的数据表明,印度的农村消费增长率和消费总额均首次超过了城市。

9.中国的储蓄率也较高,但因社会安全方面的忧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趋于谨慎

截至2011年底,中国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5.8万亿。占总人口4.57%的群体拥有37.5%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目前中国的养老基金规模相对于总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无论是收入还是积蓄都难以承受未来为自己养老的负担。由此看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于谨慎是可以理解的。

10.印度拥有从英国继承而来的英语官方语言,自由的新闻媒体和法律系统

在今天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语言对印度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印度也继承了英国的法律制度,这与共产党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法院(以审判秀和放弃信念著称)迥然不同。

“龙象之争”中国PK印度,似乎印度是更明智的选择放眼世界各大新兴市场,尽管最近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仍被广泛认为是增长最为重要和可靠的一个国家。与此同时,因受累于基础设施糟糕和政府效率极为低下等问题,印度的表现一直令人比较失望。但传奇经济学家Gary Shilling告诉我们,判印度死刑还为时过早。在其最新出版的作品中,Shilling认为印度的未来是辉煌乐观的——“从长远来看,尤其是与中国相比较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有诸多优势因素,这部分要归功于从英国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制度和传统。” 当然,他也警告说,印度在前进道路上还将面临许多挫折,并且需要加大改革,改善教育和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然而,印度有超越中国的基础实力。

1.印度没有人口增长限制政策

截至2011年,印度总人口为12.4亿,中国为13.4亿。源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印度人口将最终超过中国。

2.印度的人口结构将比中国持续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条件

两国人口的年龄分布也非常不同。印度的抚养比(即儿童和老人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而中国则相反。当然,如果新增人口获得良好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这将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

3.印度历史上有比中国更自由的市场定位

印度历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更为自由的市场定位。国有企业仅占印度GDP的14%,而中国为50%。此外,印度也有相当数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如Tata)。相反地,虽然创造了50%的GDP及雇佣了25%的劳动人口,但国有银行和其他效率低下的国企已经成为中国的负担。

4.市场比中国更开放

预计中国将在2015年使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但Gary Shilling指出,它仍是受严格控制的,若市场看好时,它可以自由兑换,但若不好时,它将保持稳定。尽管有弱点,但印度政府对卢比的干预相对较少。印度决策者亦计划开放资本流动和允许外国人员投资股票。

5.印度央行独立于政府影响之外

印度央行相对独立于政府,而中国则不然,在中国真正能做主的是政治家,而不是央行行长。在中国,利率被人为保持低位,以便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而这一原始的工具早已被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搁在一边。

6.印度的消费支出已占GDP的58%

印度消费支出占GDP的58%,中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37.7%。2011年,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6.4%,而中国为43.1%。

7.印度的出口波动较小,因为它包含大量的服务商品,而中国的出口更容易受到商品制造周期性的影响

根据2006年的数据,印度的服务业出口复杂度约为9.7,而中国约为9.5。2011年,印度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6.4%,而中国为46.78%。

8.印度的居民储蓄率较高,但国内消费并未放缓

印度的居民储蓄率虽然与中国相当,甚至还比中国略高,但印度的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58%,明显高于中国。印度通过改善民生极大地拉动了内需。2012年3月的数据表明,印度的农村消费增长率和消费总额均首次超过了城市。

9.中国的储蓄率也较高,但因社会安全方面的忧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趋于谨慎

截至2011年底,中国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5.8万亿。占总人口4.57%的群体拥有37.5%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目前中国的养老基金规模相对于总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国人无论是收入还是积蓄都难以承受未来为自己养老的负担。由此看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于谨慎是可以理解的。

10.印度拥有从英国继承而来的英语官方语言,自由的新闻媒体和法律系统

在今天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语言对印度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印度也继承了英国的法律制度,这与共产党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法院(以审判秀和放弃信念著称)迥然不同。


关键字: 中国经济 印度经济 新兴市场
分享到: